中医古籍书库

《养生导引法》

《养生导引法》胡文焕 著

年代:明
浏览:242 次
类目:养生导引

简介:《养生导引法》是明代胡文焕写的一部气功导引著作。书中主要讲述导引养生祛病法。共列病症27门,每门列功法若干条,可供选用。其选功法基本上依据(诸病源侯论)中所载的「养生方导引法」。此外,补益与老人二门中还收辑了《太清导引养生经》、《通玄集》等书的部分内容。

类型:免费

  〔原文〕三法:凡人常觉脊强,不问时节,缩咽膊内,似回转向仰面努膊井向上也,头左右两向 之,左右三七,一住。待血气行动定,然始更用,初缓后急。若无病患,常欲得旦起、午时、日没三辰,如用,辰别三七。除寒热脊腰颈项痛。

  〔解说〕见“二、风痹门”第十法。

  小结:

  腰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。中医认为“腰为肾之府”,腰痛常为肾亏的一种表现,但外感风湿寒热邪气也可以引起腰痛。本篇主张腰痛应以动功为主。一法采用举手转身,使心气向下放松的动作,反复活动两肩、胁及腰;二法采用跪地用手着地撑起腰脊转动、伸展,后仰腰肢的动作,尽量使腰脊大幅度运动,使其感到疼痛,或者达到闷痛,才坐下收功。这种以动疏通气血,舒展腰部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。《易筋经》中的“摘星换斗势”,口诀:“只手擎天掌复头,更从掌内注双眸,鼻端吸气频调息,用力收回左右眸。”作法:单手高举,掌须下复,目注两掌,吸气不呼,鼻息调匀,用力收回,左右同之。《八段锦》中的“仰托一度理三焦”等都可以说是法一的演变。

  十一、香港脚门

  〔原文〕一法:坐,两足长舒,自纵身纳气向下,使心内柔和适散。然后屈一足安膝下努长,舒一足,仰足指向上,使急。仰眠,头不至席,两手急努向前,头向上努挽,一时各各取势,来去二七。递互亦然。去脚疼,腰膊冷,血冷风痹,日日渐损。

  〔解说〕采取正坐势,两脚伸直,全身放松吸气,引气向下,使心中感到柔适松散,然后屈收一足放在膝下把脚舒展开,另一足伸直,使脚趾上屈,并尽量用力。接着向后仰睡,在头还未着席时,两手立即用力前伸,头向上向前伸,就象被拉起来一样,这些动作要同时进行,上下来回做十四次,换脚,同样做十四次。治脚疼、腰背冷、血寒风痹,逐渐亏损之病。

  〔原文〕二法:覆卧,傍视,内踵,伸腰,以鼻纳气,自极七息。除脚中弦痛转筋,脚酸疼,脚痹弱。

  〔解说〕俯卧,两眼向旁看,脚跟向内,伸腰,用鼻子吸气,尽力行气七息。可消除脚中弦痛,转筋,脚酸疼,脚痹弱。

  〔原文〕三法:舒两足坐,散气向涌泉,可三通。气彻到,始收右足屈卷,将两手急捉脚涌泉挽,足踏手挽,一时取势。手足用力,送气向下急三七,不失气。数行,去肾内冷气,膝冷脚疼也。

  〔解说〕伸展两足坐下,以意引气,使内气行散到足底涌泉穴,如次三通。气完全达涌泉后,始收屈右脚,用双手立即握拉脚底涌泉穴,足向前踏手向后拉,同时进行,手足都用力,并向下以意送气二十一次,不要使其失气。常行,可治肾内冷气,膝冷脚疼。

  〔原文〕四法:一足屈之,足指仰使急;一足安膝头心,散心,两足跟出气向下。

  一手拓膝头向下急捺,一手向后拓席,一时极势,左右亦然二七。去膝髀疼急。

  〔解说〕屈一脚,脚趾尽力向上翘;另一脚放在屈脚腿的膝头中间,放松身心,行气使气至足,从两足跟向下出气。然后,一手推膝头向下落于地,另一手向后按地,努力同时行动,左右交换做同样的动作各十四次,可祛除膝髀疼急。

  〔原文〕五法:一足踏地,一足向后将足解溪安 上,急努两手偏相向后,侧身如转,极势二七。左右亦然。去足疼痛痹急,腰痛也。

  〔解说〕一脚踏地,一脚向后把脚解溪穴(在足腕中)处放在踏地脚跟处,两手用力一侧向后伸,侧身转动努力做十四次。左右同样动作。可祛除足疼痛痹急,腰痛。

  小结:

  中医所说的香港脚病是指以腿足软弱,行动不便为主症的疾病。古代因其主症是足缓纵不随,又名“缓风”或“脚弱”。一般可区分为两个类型,即以足肿者名湿香港脚,不肿者名干香港脚。干、湿香港脚如出现气促胸闷,心悸烦渴等证,则称为香港脚冲心,为香港脚病之危候。

  本篇对香港脚的导引主张动、静功结合。在运功方面以活动脚、腿及腰为主。在静功方面强调呼气时要“自纵身纳气向下,使心内柔和适散”;“散气向涌泉”,“送气向下三七,不失气”;“散心,两足跟出气向下”。这里的“纵身”“散心”和“使心内柔和适散”就是要求练功行气时要“松静自然,心宁体散”,避免紧张,克服杂念,使自己有意识地处于一种非常舒适轻松和宁静的状态。怎样才能松静舒散呢?文中提出一是要“纵身”,首先要放纵身体、四肢、肌肉、呼吸,使其如散如纵,无有紧张;二是要“散心”,使身心同时松散,无有挂牵,不为杂念声色干涉,集中心思呼吸行气,“使心内柔和适散”,这样才能进入最佳状态。使内气充实,营运体内,然后以意引气“散气向涌泉”,“两足跟出气向下”就可达到“以气攻病”,治疗香港脚的目标。“纵身”、“散心”的功法,就是后世的松静功,松即使肌体放松,静即使跟出气心绪宁静。松静两者,相互促进,松散之后,才容易入静,入静之后,便能放松。所以“松静自然,心宁体散”是练功的基本要求,也是练好功的要领。

  十二、积聚门

  〔原文〕一法:以左足践右足上,除心下积聚。

  〔解说〕把左脚踏在右脚背上,可治心下(指胃)的积聚。

  〔原文〕二法:端坐伸腰,向日仰头,徐以口纳气,因而咽之,三十过而止,开目。除心下积聚。

  〔解说〕正坐伸腰,仰首望太阳,慢慢用口吸气,咽下,三十次止,开目行功可除心下积聚。

  〔原文〕三法:左胁侧卧,伸臂直脚,以口纳气,鼻吐之,周而复始。除积聚,心下不快。

  〔解说〕向左胁侧卧,臂和腿都伸直,用口吸气,鼻出气,反复做。可消除积聚和心下不适。

  〔原文〕四法:以左手按右胁,举右手极形。除积及老血。

  〔解说〕以左手按右胁,尽力将右手举高。可治疗积聚和陈旧血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