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摩生门
《黄庭经》云∶两部水王对生门。生门者脐也。闭内气,鼓小腹令满,以手摩一周天。
山巅取水
此在口诀。气海与肾相连,属壬癸。水性就下,水归于海,不能独升,必以阳配。阳既下临,阴即上报。故化为云雾,蒸为甘雨,润泽枯槁,百骸九窍,无所不达。烟萝子所谓火逼水、云 、五行相连会成功。启玄子亦云∶无出则不入,无降则无升。
海底觅火
此在口诀。世人不蒙师授,多将心火为火。火属神,且内中垆鼎在心,下得心火为火,其火在鼎上。《千经万论》言火从下发,未闻火从上来。《周易》卦有水火既济,是上水下火,火自脐下起,水在鼎中生。故曰上水下火。诀云∶但从山头取水,海底起火,重阳中取汞,重阴中取铅。故行有路,取有时,世人窃用其道,不受口诀,反受其病。通真子歌云∶解接无根木,能挑海底灯。古歌亦曰∶还丹修炼本无形,元火烹来即渐成。
须信神仙路咫尺,朗然飞步上青冥。
养虎咽气
此在口诀。阴真人云∶若欲长生,当服内气。《素问》云∶圣人传精神,服天气而通神明。天气者,内气也。《阴符经》云∶天生天煞,食元和之气。天不能煞,地不能埋,名之曰真人。故修行之士,饥食元和之气,渴饮华池之水。老子所谓实其腹者,此也。若未绝粒人,欲服气,当须少食,务要腹中旷然虚静。然亦无早晚,腹空则咽之。然而所以要口诀者,服气须分内外、辨清浊、别咽喉。不分内外,则吸邪气;不辨清浊,则无分两;不别咽喉,则不入胃脘。
偷龙咽津
此在口诀。人之得体,始于北极元泉之下。元泉者,真一也。自丹田上朝舌下二窍,谓之神水华池,咀嚼至浓。养生家名曰炼精合虚。鼓漱搅成大药,其数一周天,赤龙不能胜载,方为铅汞重宝。
内想神宫,微微出气,作意咽之,直令喉中作声,下入丹田中,凝结如鸡子洁白状。紫河车歌曰∶左为日兮右为月,两半同升合为一。出彼玉池入金室,大如弹丸黄如桔。中有佳味甘如蜜,子若得之慎勿失。审能修之仙道毕。《内景经》亦云∶舌下玄膺生死岸。又曰∶玉池清水灌灵根,审能修之命长存。《赤城长生记》∶人身上之津液,非漱咽则无以灌溉于五脏,发其光泽也。
离卦用九·坎卦用六
太白真人云∶五行颠倒术,龙从火里出。五行不顺行,虎向水中生。又曰∶欲知颠倒术,相克乃相生。又曰∶欲知颠倒由离坎,须识浮沉定主宾。《草堂歌》曰∶若欲学长生,先须 五行。
五行不颠倒,还丹不解成。会得五行颠倒,方知利中有害,害却成利。珞 子云∶每见凶中有吉,吉乃先凶。《阴符经》所谓天有五贼,见之者昌。且以天地万物观之,无有不颠倒者。然须识真五行,方解颠倒术。曹真人云∶五行处处有,岂是真人惜。欲识五行真,一水还一石。郑真人云∶一阴一阳之谓道,一水一石之谓丹。又歌曰∶为得铅中金,兼得石中水。盖水中出金,石中出液。
日南午
所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。日南午,太阴之气乘于余阳,燕坐。
燕坐者,儒家所谓潜神,释氏所谓坐禅。左玄真人云∶夫欲修生,放舍外事,无令干心。然后安坐,内观于心,若觉一念起,即除灭。其法要∶于净室宽衣叠足,蟠坐闭目,安稳一切,善恶都莫思量,则元气自复,兀然而佳矣。
调息
太白真人授冲和子云∶神庐者,鼻也。夫欲安元和之气,先净室中调,令气微微然。小则生之门,大则死之路,故生死之机在此矣。启之又不可,闭之又难为。但令微之,又微不得令奔而口吐。故老子云∶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容成子∶吐故纳新,察鼻之出入。《内观经》云∶元气入鼻灌泥丸也。《保神经》云∶欲得延年寿,无过治髓门。髓门者,玄牝之门也。
心无外缘
《黄庭经》云∶脐下一寸名曰下丹田。刘真君歌曰∶欲得不死长在天,须将元气守丹田。
大抵心无外缘,是真人初修道法,所谓收视为听。其法要∶喘息不出于鼻,内思惟不离于身中。老子云∶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。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,皆此义也。
以神驭气
尹真人曰∶若神能驭气,即鼻不失于息。真人以神为车,以气为马,终日行而不失,上至泥丸,下至命门.二境相通,可救老残。若呼不得神宰,一息不全;若吸不得神宰,一息不全。若能息息之中,神气相合,子母不相离,即当内结,求死不得。功成之后,男子关元无聚精,女子脐下不结婴。若神气各驰,情为欲牵,元气下降,自不能制,遂有畎浍之忧。若息息之中神气相持,子母不离,虽有会合,常味于无味,乃于得术矣。西竺迦叶、留形、马明、龙树,并得此密传于世。得闻此者,皆累世积福,于仙录有缘,乃可遇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