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古籍书库

《养生导引法》

《养生导引法》胡文焕 著

年代:明
浏览:242 次
类目:养生导引

简介:《养生导引法》是明代胡文焕写的一部气功导引著作。书中主要讲述导引养生祛病法。共列病症27门,每门列功法若干条,可供选用。其选功法基本上依据(诸病源侯论)中所载的「养生方导引法」。此外,补益与老人二门中还收辑了《太清导引养生经》、《通玄集》等书的部分内容。

类型:免费

  以鼻纳气,自极七息。除腰痹背痛,口内生疮,牙齿风,头眩尽除。

  〔解说〕凡人常觉得脊背倔强不舒而且头闷,可仰面尽量抬两肩向上,将头向左右摇摆,左右摇摆二十一次,暂停一会儿,等血气流通,稳定下来,然后再作。开始做时要慢,以后逐渐加快,不要先快后慢。无病之人经常能在早起、中午和日没这三个时辰,每次每时辰各作十四次。能消除寒热病,脊腰颈项痛,风痹,两膝颈头疼痛。

  用鼻吸气,每次尽力行七息。可以使腰痹背痛,口内生疮,牙齿风,头眩等都得到消除。

  小结:

  痹即闭阻不通之意。当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,气血不能畅通,因而引起肢体、关节、肌肤,疼痛、酸楚、重着、麻木和功能障碍等一类疾患,中医均称为痹证。《诸病源候论》认为:“痹者,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成痹……病在阳曰风,在阴曰痹,阴阳俱病曰风痹。”可见这里所说的“风痹”是指阳经和阴经同时受风邪侵袭而引起的较严重痹症,不完全是风邪所伤而引起“行痹”。

  本篇讨论了风痹症的养生导引法,主张根据风痹症的不同病情选用不同导引法。一般风痹、体痹可采用脚跟勾脚拇趾左右交替进行数次的锻练方法。活动困难的周身痹痛,可采用仰卧位或背靠墙站位,不息行气,摇动两脚。腰背及下肢痿痹,可采用踞坐位,两手抱膝头,伸腰,或两手靠拢着地,向上引腰,配合吐纳行气法,进行锻练。上肢痹痛,可采用抬左右两臂拱抱胸前,不息行气。脊椎及颈项痛,可采用仰面抬肩,左右摇头的动作和吐纳法。并指出练功的时间应安排在早起、中午和日没这三个时辰。练习时要先缓后快,长期坚持。

  三、心腹痛门

  〔原文〕一法:偃卧,展两胫两手,仰足指,以鼻纳气,自极七息。除腹中弦急切痛。

  〔解说〕仰卧,伸展两腿两手,将足趾仰翘向上,用鼻吸气,尽力行七息。可治腹内痉挛急剧痛。

  〔原文〕二法:偃卧,口纳气,鼻出之,除里急。饱咽气数十,令温,中寒,干吐呕腹痛。

  口纳气七十所,大振腹,咽气数十,两手相摩令热,以摩腹,令气下。

  〔解说〕仰卧,用口吸气,鼻出气,可消除腹内里急坠胀。用口将气吞足咽下数十次,让气在口中变温。可以温中祛寒,治干呕、腹痛。用口深吸气七十次,使气至腹内,腹随气而大幅度地鼓起收缩,起伏振荡,然后用口吞气咽下数十次,并用两手相互摩擦使掌心发热,以热掌摩腹,则可使气下。

  〔原文〕三法:偃卧,仰两足两手,鼻纳气七息。除腹中弦切痛。

  〔解说〕仰卧,将两足掌两手掌向上仰,用鼻吸气,行气七息。可消除腹中痉挛剧痛。

  小结:

  中医所说心腹痛是指心下,即剑突下胃脘部及腹中疼痛。《诸病源候论》“卷十六·心腹痛病诸候”说:“心腹痛者,由腑脏虚弱,风寒客于其间(指心腹之间)故也。邪气发作,与正气相击,上冲于心则心痛、攻于腹则腹痛,上下相攻,故心腹绞痛,气不得息。”认为心腹痛,是由于脏腑虚弱,风寒停留于心腹之间,邪气上下相攻而成。治疗应温中扶正,理气祛寒。

  本篇的功法,均取仰卧位,展伸手足,可使全身放松,腹部舒适。呼吸采取以鼻纳气,口吐气,或口吸气,鼻出气,使气达腹的腹式呼吸法,吸气时腹部隆起,呼气时腹部凹陷(顺呼吸),或吸气时腹部凹陷,呼气时腹部隆起(逆呼吸)均可,但应以使气压腹中,使小腹感到充实、饱满、臌胀和振动,达到一定程度后还可感到发热。

  这样就能温中祛寒,调气止痛,治疗腹痛、呕吐、气郁等症。实践证明,腹式呼吸法对消化系疾病,如胃溃疡、胃痉挛、过敏性肠炎、便秘等有良好效果。

  本篇还介绍了“咽气”法和摩腹法。“咽气法”,后世称“吞气“或“食气”法,是将空气大口吞咽于胃中,然后再吐出,或以意引气通过胃肠,由肛门排出的一种功法。

  这种功法可使胃肠蠕动直接得到调解,使腹中气机通利,积聚消散,对胃痛、腹痛、消化不良、便秘等,有良好功效。“咽气”可以由大口吸气和大口吐气的喘吸法练起,逐渐能使气停留胃中,下达肠间,最后由肛门排出。摩腹法是调理肠胃功能的重要方法,古人又称其为摩脐腹、摩生门,认为“腹宜常摩”为养生要诀之一。方法是两手搓热,然后相叠(一般右手按在左手背上),用掌心在脐的周遭,右边上来,左边下去的顺时钟方向,分小圈、中圈、大圈各转摩次。腹痛时摩腹可以理气止痛,无病之人,常摩腹可以调理脾胃。

  帮助消化,健脾强身。

  四、霍乱门

  〔原文〕一法:转筋不住,男子以手挽其阴;女子以手牵乳近两边。

  〔解说〕转筋发作不止,男子以手握固阴部,女子以手牵乳房,两手牵住乳房两边即可。

  〔原文〕二法:偃卧,展两胫两手,外踵者相向,亦鼻纳气,自极七息。除两膝寒,胫骨疼,转筋。

  〔解说〕仰卧,伸展两腿两手,足根向外分开,足趾向内相根,同样是鼻纳气,尽力行气七息。可治两膝寒痹,小腿骨疼痛,转筋。

  〔原文〕三法:覆卧,傍视,立两踵,伸腰,鼻纳气。去转筋。

  〔解说〕俯卧,侧头看一旁、用两足趾着地,将两足跟立起,伸展腰,鼻吸气。

  可治转筋。

  小结:

  中医所说霍乱是指突发吐泻、腹痛、转筋(俗名“抽筋”,指四肢筋脉痉挛牵掣疼痛的病症)等症的疾病。包括现代所称的“霍乱”及“急性肠胃炎”等,但不等于现代医学的霍乱病。《诸病源候论》“卷二十二·霍乱病诸候”说:“冷热不调,饮食不节,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,而变乱于肠胃之间,则成霍乱。霍乱而转筋者,由冷气入于筋故也。”可见转筋症,主要由于寒气入于筋脉所致。本节对霍乱转筋提出了三种导引方法:一是男子用手握固阴器,女子用手牵两乳房;二是仰卧,舒展手足。踵向外趾相对,行气七息;三是俯卧,侧头,足趾着地立起足根,伸腰,纳气。这些方法均简便易行,除可用治霍乱转筋外,还可以防治一般的“抽筋”病。